Nielsen認為移動應用的優勢在于:
1. 可用性比移動網站要好。
2. 可以針對設備的性能限制和特性做出調整,而移動網站可以做的優化還很有限。
3. 能夠提供更優越的商業方案給內容提供者,即通過應用商店獲取收益。
而移動網站的優勢在于:
1. 未來10年網絡訪問速度的提升很可能比移動設備性能的提升要大得多。
2. 開發和維護的代價低,移動網站只需要3種設計來涵蓋手機、中等尺寸平板設備和大尺寸平板設備,而應用則需要開發多個版本來應對越來越多的平臺和子平臺。
3. 內容發布者能夠避免把收入分成給應用商店并且能夠越過應用商店的審查限制。
4. 能夠更好地與桌面端網站整合。
原文:Mobile Sites vs. Apps: The Coming Strategy Shift
摘要:就目前而言移動應用在可用性上較移動網站更勝一籌,但即將到來的改變最終將會使建設移動網站成為更優的策略。
對于一個企業的移動戰略而言最重要的問題首先是是否要為移動端做特別的設計。有些公司的網站永遠不會有用戶經常性地在移動設備上訪問,因此它們只需要堅持對桌面端網站進行優化,減少用戶在小屏幕上訪問這些網站時的痛苦即可。
但如果你的網站恰好對移動用戶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接下來的戰略問題是:你應該打造一個移動網站還是開發專門的移動應用?在今天給出的答案很可能與在將來給出的截然不同。
目前的移動戰略:應用為王
就目前而言,兩者還不具備可比性:只要你力所能及就應該向市場推出你的移動應用。我們的移動可用性研究清楚表明,用戶使用移動應用的表現比使用移動網站好得多(移動網站的可用性比在手機上使用桌面端網站要好,但移動應用的表現更上一層樓。譯者注:該研究報告發表于2011年9月,其中被測用戶使用移動應用、移動網站,以及在移動設備上使用桌面網站的任務成功率分別為76%、64%、58%)。
你只需要知道實證數據表明,事實上移動應用的確在測試中比移動網站優秀。單純就制定移動戰略而言,你甚至無需知道應用為王的原因。不過我還是想為你理清頭緒。
移動應用在可用性上比經過優化的移動端網站更優秀的原因在于在移動網站設計過程中能夠做出的優化很有限。應用可以針對每一種設備的性能限制和特性做出調整,在這方面應用相較于只能在瀏覽器中運行的網站要出色得多。
原生應用相對于網站的優勢在任何平臺上都是存在的,包括桌面計算機。只不過桌面計算機強大的能力足以支持那些基于網絡的應用去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
與在桌面上使用的情況相反,使用移動設備帶來了糟糕的用戶體驗(譯者注:該文發表于2009年2月,主要針對在移動設備上訪問桌面網站,Nielsen給出的結論是建議開發專門的移動端網站):屏幕小、連接慢,交互的代價高(特別是對于文字輸入而言,還有就是用戶無法做出像鼠標雙擊或者懸停這樣操作),還有因為用戶手指粗導致的點按目標時準確度低。設備的性能越差,優化其特性就顯得越重要。
應用同時還提供了更優越的商業方案給內容提供者。因為各個應用商店都提供了虛擬的微支付功能讓他們能夠從用戶那里獲得經濟收益,這要想在公共互聯網上實現則困難得多。
最后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關于互聯網帶寬的尼爾森定律(譯者注:該文發表于1998年4月,并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更新了數據。文中主要觀點是互聯網帶寬的年增長率為50%左右)和關于計算機性能的摩爾定律之間的差別。未來十年,互聯網帶寬將很有可能增長到讓訪問速度比現在快57倍,而計算機則將會變得比現在強大100倍(比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弱小硬件,未來計算機將無比強大)。
換句話說,運行原生應用比起通過互聯網下載東西來,其相對優勢在未來十年將會加倍。這是支持移動應用的又一要點。
未來的移動戰略:網站稱霸
在未來,對應用和移動網站的得失取舍將會發生改變。
雖然我剛才說計算機會變得強大100倍,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iPhone 14 會比iPhone 4S快100倍。更有可能發生的是硬件上的發展會分化為速度上的進步和其他重要移動特性方面的進展,特別是電池壽命。因此,未來的手機可能只比現在的快10倍(但會變得更輕更薄,而且電池更耐用),但同時下載時間被縮短了57倍。
而移動應用的開發代價將會增加,因為將來需要為更多不同的平臺做開發。至少你必須支持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并且為了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這些平臺很有可能還要進一步劃分為多個子平臺,因而需要開發更多不同的應用與之對應。
因為用戶體驗的關系,iOS已經分裂成iPad和iPhone。盡管它們擁有同樣的官方操作系統,但兩種設備各自需要的用戶界面設計是很不一樣的(有關平板設備的可用性,參見我們免費的iPad可用性報告)。
Amazon.com最近推出的Kindle Fire有效地把自己和其他Android系統的用戶體驗區分開來,它提供了一種很不一樣的平臺體驗。而且,正如我們在Kindle Fire 可用性研究中所總結的,在這個暢銷但尚未標準化的設備上,你需要一個擁有獨特用戶界面的單獨應用來提供給用戶良好的可用性。
唯一合理的預期就是將來的界面差異會越來越大。而這會使推出移動應用的代價極為高昂。
與之相反,移動網站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跨平臺的能力,因此你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設計。高端的網站將會需要3種移動端設計來涵蓋手機、中等尺寸平板設備(例如Kindle Fire)和大尺寸平板設備。采用自適應式設計(譯者注:Responsive Design)的思想將讓你的每一種設計都能夠適應一系列屏幕尺寸和性能各異的設備。只要你簡單地拉伸一下,同樣的基本界面設計就能夠同時很好地工作在6.8英寸和7.5英寸的平板設備上(一臺5英寸的手機則需要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設計,而不僅僅是修正過的排版,弱化的功能特性和簡化過的內容)。
最重要的是,新的Web技術比如HTML 5將會持續地優化移動網站的能力特性。我們已經看到來自發行商的移動網站,如金融時報和花花公子,采用了與同類報刊雜志所提供的應用非常相似的用戶界面。
目前,金融時報和花花公子采用移動網站來代替應用是出于商業上的考慮而非用戶界面上的。發行商早已厭惡把自己的訂閱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交給應用商店所有者,而花花公子希望能夠發行的挑逗內容則超過了蘋果謹慎的評審者所允許的界限。
擺脫審查和保護屬于自己的收益都是讓人留在自由的互聯網上而不是應用商店所筑起的圍墻花園內的好理由。未來,更優秀的用戶界面和實現更包容的設計(譯者注:Adaptive Design)將會成為進一步支持移動網站的理由。
移動網站戰略還有一點好處在于它能夠更好地與桌面端網站進行整合。相比起整合一個第三方應用,鏈接到一個網站要容易得多。從長期來看,互聯網會打敗那些小而封閉的環境。
(應用的優勢將會保持在那些極為需要豐富的功能特性的任務上,例如圖片編輯;而移動網站則將會是諸如電子/移動商務、公司網站、醫療信息、社交網絡等內容豐富但不需要大量數據操作的問題領域的更好選擇。)
戰略轉移什么時候發生?
現在的關鍵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于大多數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什么時候應該改變戰略?換句話說,移動網站什么時候能夠強大到讓人愿意放棄應用?
可惜的是,我并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用性方面的洞見能夠告訴我們在多種不同的情況下什么對用戶而言是最好的,但無法預計在真實世界里情況的變化會有多快。就我自己經驗而言,事情發生變化的速度要比個人的預期慢得多。
例如,在2000年9月的時候,我說移動可用性要求設備需要類似于卡片組的表格元素,從而擺脫按鍵并且充分利用屏幕空間。過了幾個月,我又預測說歐洲運營商們對不接入互聯網的移動手機的鐘愛會使他們讓出在移動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我的兩個預言都變成了現實,但這是發生在7年之后iPhone推出的時候。iPhone是一臺幾乎使用了整個手機正面來呈現數據的設備,并且是一家電腦公司而不是手機公司的產品。
更糟糕的是,在2001年的時候我認為“移動設備很快就會變得實用。”而結果是這個“很快”用了6年之久。
在當時,好的移動設計已經很接近現實以至于我都幾乎能夠感受得到;并且我也知道設計中需要的是什么,但我完全沒有想到要實現會是如此不易。然而,俗話說得好,不要因為能夠看清就誤以為距離很短。正如我在回顧Alertbox專欄的頭10年里所承認的,我在時機問題上犯錯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我對新技術的潛力過于熱忱,而當我說對了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我的保守。”
結論是:我的確認為從長遠來看移動網站會勝過移動應用,但這什么時候才會發生就不是那么確定了。今天,如果你是很認真地想要創造最好的移動用戶體驗,那么我的建議是開發應用吧。
譯者:關于原生應用在可用性和用戶體驗方面的優勢,文中提到的金融時報Web應用,還有不久前Sencha團隊開發的Fastbook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無論是利用設備特性還是提供給用戶的體驗方面,Web應用都已經與原生應用相當接近。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the FT Web app: interview with Steve Pinches
Fastbook:Sencha想要證明HTML5現已“就緒”
掃一掃,案例分享帶回家(藍藍設計微信公眾平臺)